最新消息消息

共和黨人爭先恐後地結束麥卡錫危在旦夕的議長競選僵局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凱文·麥卡錫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要求他在兩屆之後結束因危及眾議院議長競選而陷入的僵局 連續幾天投票失敗.

但即使在周三晚些時候向他的強硬派對手提出重大讓步之後,仍不清楚這位加州共和黨人是否能夠鎖定他贏得木槌所需的 218 票,而且隨著戰鬥的拖延,立法者的耐心正在逐漸消退。

眾議院定於美國東部時間週四中午 12 點重新開會。 目前尚不清楚屆時是否會對麥卡錫的議長職位進行第七次投票,或者共和黨人是否會休會。 一位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麥卡錫對獲得額外的選票持謹慎態度,因為這表明有 20 名成員反對他,他希望展示一些前進的勢頭。

據支持麥卡錫的眾議員沃倫·戴維森 (Warren Davidson) 稱,反對派共和黨人將於美國東部時間週四上午 8 點開會。

“我認為在那之後,他們將與領導人麥卡錫交談並希望達成協議,”這位俄亥俄州共和黨人在“CNN 今早”節目中告訴 CNN 的凱特蘭柯林斯。

儘管如此,戴維森還是承認,“他可能永遠無法達到 218 歲。”

有一些早期跡象表明,隨著麥卡錫及其盟友試圖削弱來自保守派集團的反對意見,談判取得了一些進展。

在一系列新優惠中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周三晚首先報導據熟悉此事的兩位消息人士透露,麥卡錫同意提議修改規則,只允許一名成員要求投票罷免現任議長。 麥卡錫最初提出了一個五人門檻,低於目前的會議規則,該規則要求一半的共和黨人要求進行這樣的投票。

他還同意允許自由核心小組的更多成員在強大的眾議院規則委員會任職,該委員會決定法案如何以及是否會通過,並對少數反對者優先考慮的法案進行投票,包括提議任期對成員的限制和邊境安全計劃。

共和黨消息人士稱,即使麥卡錫的提議被接受,他仍然無法獲得擔任議長所需的 218 票。 雖然這些讓步可能會吸引一些新的支持,但其他反對者提出了不同的擔憂,這些擔憂尚未得到充分解決。

麥卡錫週三晚間表示,目前還沒有達成協議來結束僵局,但已經取得了進展。 麥卡錫在眾議院休會後說:“我認為人們最好通過更多的工作。”

麥卡錫已經向他的對手做出了一些讓步,儘管到目前為止他的努力還不夠。

但消息人士稱,週三麥卡錫盟友與堅持者之間的會談是迄今為止最有成效和最認真的會談。 一個突破的跡像是,與麥卡錫結盟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同意不在安全席位上參加公開的共和黨初選——這是保守派提出的一項重大要求,但麥卡錫直到此時才拒絕。

據熟悉內部討論的共和黨消息人士透露,德克薩斯州眾議員奇普羅伊是投票反對麥卡錫議長競選的保守派之一,他告訴共和黨領導人,如果正在進行的談判成功,他認為他可以讓 10 名反對者加入,而且還有其他批評者可能願意投票“出席”。

儘管如此,即使這些談判證明是成功的,並且有 10 位立法者確實轉向麥卡錫的專欄——這還遠未確定——這也不會讓麥卡錫獲得贏得議長席位所需的 218 票,因此他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消息人士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麥卡錫週三還分別會見了投票反對他的新生當選人。

在會議期間,麥卡錫重申了他已經承諾的一些事情,並詳細介紹了這些讓步。

麥卡錫直接與新生當選人接觸,為他贏得反對者的策略提供了另一個窗口。

即將上任的眾議院多數黨黨鞭 Tom Emmer 評論說,談判“非常、非常有建設性”。

這位明尼蘇達州共和黨人說:“有一大群成員參與其中,現在有一些人坐下來討論那次討論,看看他們下一步想把它帶到哪裡去。”

一位溫和的共和黨人星期四早上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他們對這些讓步並不滿意,儘管他們願意就這些讓步進行“討論”。

令人擔心的是,降低將議長罷免為一名成員的投票門檻將使對債務限額和資金等項目的管理幾乎不可能。

“我不喜歡規則,但願意聽取討論。 我認為他們是會議的一個錯誤。 這些少數人想要一個擁有四票多數的弱議長。 我擔心公眾不會喜歡他們對共和黨的看法,”該成員說。

週二第 118 屆國會第一天開始的議長席位之爭已使新的眾議院共和黨多數派陷入混亂,並削弱了該黨的議程。

隨著戰鬥的持續,麥卡錫的政治前途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因為即使是他的一些共和黨盟友也開始擔心,如果戰鬥持續更長時間,這位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可能無法完成他對議長的賭博.

迄今為止,麥卡錫在六輪投票中落敗。 週三舉行的第六次投票的共和黨最終票數為麥卡錫 201 票,佛羅里達州眾議員 20 票。 拜倫·唐納茲 佛羅里達州和一張“出席”票。

在這場僵局得到解決之前,眾議院將保持癱瘓狀態。 這是自 1923 年以來議長選舉首次進行多票投票。

要當選議長,候選人需要贏得眾議院投票給特定人選的多數議員。 如果沒有成員跳過投票或投票“出席”,則相當於 218 票。

眾議院共和黨人在新一屆國會贏得了222個席位,因此麥卡錫要達到218個席位,他只能失去四張共和黨選票。


Source link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